在近日的安徽之行中,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发外界关注。
据公开报道,这场座谈会是习近平今年考察调研中举行的首场座谈会,也是习近平在2018年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就此主持召开的首个高规格座谈会。
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版图中,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会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副组长何立峰,以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一把手”齐聚🖤。
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了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两个关键词🤹🏿♂️:“一体化”和“高质量”。同时👉,观察也从习近平的部署之中,读出长三角区域被赋予的三个“新角色”。
一是新发展格局的“探路者”🧑🏻🦯➡️。
疫情深刻改变着世界,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已经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这是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部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要实现“两个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完整内需体系🧏🏼♂️,需要“一体化”发展思路。长三角区域已经有“一体化”发展的先期优势✡️,能够更快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实现新发展格局的路线,从而为全国所借鉴👨🏼。
习近平明确🎂🧪,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张燕生认为🏈,这事实上已经明确了该区域在新发展格局中探路的重点✅。长三角区域须以此打通内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和高标准的市场体制机制,对外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而实现“两个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长三角区域一直是中国版图上一支亮眼的科技力量🙌🏻,2019年出台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亦对此寄予高期待:到2025年基本建立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勇当中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过去长三角区域一直为全国提供优质产品🙅♀️,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功能还不够🙄,当下情势证明中国发展主要在高水平科技供给方面受到制约。“新形势下🧑,长三角不仅仅是优质产品的供应基地✊🏿,更多要成为高科技的供给来源。”
在提及当下科技创新时,习近平还用了“紧迫”一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张燕生表示,当下的现实情况已经表明中国科技创新程度还有待提高💺🚵🏽♀️。长三角区域有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基础🚵♀️,应该为中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探索新路,包括打造符合实际的体制机制、营造开放创新的科研生态等😺,这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近年来中国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实际行动不断宣示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尽管当下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但习近平在座谈会上重申🈵: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
他强调,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长三角区域历来是改革开放的高地🚭,当前再提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主要是针对遇到新问题,即全球化受到挑战👩🏿⚖️。”刘志彪指出,长三角区域过去主要是出口导向经济,利用国外市场在“客场经营”,现在要充分发挥内需作用,兼顾“客场”和“主场”,从而成为国内国外“两个循环”的重要连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认为♥︎,长三角区域的起步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未来打造“新高地”一方面需要制度开放,从“管”变成“放”☺️,从“审批”变成“服务”,开展以放管服为主的制度性改革;另一方面需要法治化𓀅,以法律为依据保护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应是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应有之义。”陈凤英说。(梁晓辉 黄钰钦 李京泽)